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华语环球节目中心重点节目片单发布******
中新网北京1月18日电 (记者 高凯)“传中国声音览华语精品”—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华语环球节目中心重点节目片单发布活动日前在北京举行。
中宣部副部长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出席活动,并与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、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龙明彪,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程学源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真等共同启动2023年华语环球节目中心重点节目片单。
片单发布活动分“中国脉搏”“大道致远”“文明回响”“共同家园”四大板块,向海内外观众重点推介19档华语精品节目。
“中国脉搏”板块包括4档品质力作:大型系列报道《新征程上看中国》以生动的事例集中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就;大型融媒体直播报道《最美侨乡》,从细节入手讲述海外侨胞眼中的故乡情,展现侨乡发展新面貌;纪录片《国家公园》聚焦中国国家公园的独特生态景观和珍稀野生动植物,呈现万物共生之境;系列节目《天下黄河》以悠久的黄河文化传承为基底,展现沿线各省区保护和发展黄河文化的新变化、新成就。
“大道致远”板块的4档精品节目包括纪录片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名片:丝绸、茶叶、瓷器》、大型融媒体报道《行走自贸港》、融媒体栏目《健康中国》、大型季播文化节目《遇鉴文明》。
“文明回响”板块,6档精品节目依次亮相。大型纪录片《长城之歌》寻找背后隐藏的中华文化奥秘;纪录片《扎什伦布》穿越悠悠岁月,揭开藏传佛教圣地的神秘面纱;人物纪录片《范扬的笔墨故事》通过画作走进大师的艺术人生;《中国地名大会》发掘地名背后深远的文化智慧;《中国考古大会》继续探源中华文明,焕发传统文化新活力;大型季播节目《中国中医药大会》以“医人、医典、医案、医方”为切入点,通过演播室科技+艺术创新形式,解读中医药文化延绵至今仍焕发生机的奥秘。
“共同家园”板块中,5部围绕自然与人文的精品力作包括4K超高清电影《大熊猫秦岭奇遇记》、系列节目《探秘国家公园》、大型专题报道栏目《走遍中国》、融媒体节目《方言这么美》和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中秋晚会》,从自然、生态、历史、人文等多种角度,以真实可感的讲述方式,让海内外受众感受到中国的独特魅力。(完)
(新春走基层)根雕里的“幸福年” 山西非遗传承人巧手贺春来******
中新网长治2月3日电 题:根雕里的“幸福年” 山西非遗传承人巧手贺春来
作者 吴琼 田伟男 冯梦倩
选材、构思、雕刻、打磨、上漆,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,在“顺潞根雕”非遗传承人苗魁宁的巧手下,一只栩栩如生的“兔子”呈现在大家眼前。
辞旧迎新,寅往卯来,苗魁宁希望以“兔”为题创作作品,表达对新年的祈愿。“为了表达对兔年的美好祝愿,我专门制作了一个幸福吉祥兔。”苗魁宁告诉记者,上面是牡丹,代表花开富贵,兔子在花篮里卧着,代表幸福美满。
根雕,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,以树根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,通过构思立意、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,创作出人物、动物、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。
49岁的苗魁宁已有30年的根雕制作经验,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、戴着专业的防尘口罩赶制作品是他的工作常态。在他的工作室里,大到放东西的架子、小到工作用的凳子,都是其亲手打磨,多年来,他所雕刻的作品数量近千件。
见到苗魁宁时,他正在挑选树根,常人眼中不起眼的树根,在他看来却都是“宝贝”。“我以前是木工,1994年,第一次接触到根雕。”苗魁宁说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发现了一个树根,形状像一条龙,回家后反复琢磨,对根雕产生浓厚的兴趣,从那时起便上山采挖树根开始做根雕。
为了寻找好的根材,他的足迹遍布家乡的大小山头。苗魁宁介绍,根雕是一门减法,必须要进行慎重的思考,才能对根体进行取舍,做出满意的作品。“以前家人、周围人对我从事根雕不太理解,《龙凤呈祥》是我的第一个作品,它让我慢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,也让我对根雕更有信心。”
春节前,苗魁宁带着他的新作品参加了潞城区特色农产品展销会,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。“参加展销会,就是想把根雕文化推广出去。”苗魁宁说,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,关注根雕,让根雕更好地传承下去。(完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 [责编:天天中] 阅读剩余全文() ![]() 彩云网地图 |